|
2、绿化的降噪作用不仅与种植参数有关,而且与声源及接收者离地高度有关。 对实验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在2000 Hz以上的高频,其波长往往比树叶小,故树叶只有遮挡视线和高频声的作用,而对中低频的吸收较好。
3、林带位置应尽量靠近公路,其间距宜在6~15 m之间,林带宽度一般不小于30 m; 林带高度宜在10 m以上,灌木高度不宜小于3 m;长度应大于受保护点的长度。
4、注意树的株行距,保证树木得到充足的生活空间,水分,养分,光。以72杨,69杨为例,一般1~2年生幼树树冠在2~3 m,2 ~3年生可达4~5 m,三行以上的成片,速生丰产林行间距为3× 3 m。对防噪林的采伐要严加控制,在经济林成熟以后,采伐宜分期分批进行,采伐后要及时补种新树。
5、保证一年四季都有降噪效果,耐寒树木不可少,可选用蜀桧柏和独木女贞等常见的耐寒树种;为了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树种应多样性,错落有致,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群落,也有利于树木成活与降噪,减少管理和维护;考虑林木色彩搭配合理,避免单调呆板,增加色彩与美观。
小结
林带衰减与宽度成正比,与能见度成反比,树带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长度才有降噪效果,每10 m林带总的噪声衰减在3 dB左右,愈量衰减在1dB左右。枝叶和有腐殖质的地面对中低频衰减较好,而树干对高频衰减较明显。不同地面影响的重要之处在于低流阻多孔腐殖质地面的形成,地面作用的愈量衰减在500 Hz以下,大于等于1000 Hz的愈量衰减主要归因于树干树枝的散射和树叶的散射和吸收。利用绿化带降低噪声,其效果取决于树种,能见度,种植宽度,树冠高度,枝叶密度以及季节变化等,其中能见度和宽度是最重要的两个因子。在噪声源与建筑物之间,要合理配置由常绿(或落叶期短)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绿化带,且靠近噪声源植树比靠近防护对象植树效果要好。林带最好是稠密的高树,分枝点低,枝叶茂密,垂直分布,并高矮搭配。应该指出,栽植防噪林带可以较低噪声,但作用有限,因为树木即使有浓密的树叶,它的空隙仍然很大,声波容易穿透,遮挡引起的声衰减作用较小,至于草皮与松土只对靠近地面的传播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