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14个城市正在进行着46条轨道线路的建设。如何有效解决这些轨道交通所产生的噪音却是一个大问题?
今年9月,即将开通的北京地铁4号线将成为全国首条采取综合减振技术的城市轨道。在4号线超过28公里的全程中,有近一半的路段采取了减振降噪技术,并为此投下了1亿元的巨资。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杨军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一般而言,噪音只要不超过50~60分贝,就不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休息带来影响。有实验表明,当声音达到65分贝时,人们的睡眠就会受到轻微影响;而当声音达到69分贝时,轻睡的人就会被惊醒。如果人们长期居住在70~80分贝的环境中,就会产生耳鸣、头痛、情绪失常、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果有人在8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长期生活,耳聋的比例高达50%左右。
根据我国的《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白天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45分贝;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白天低于60分贝,夜间低于50分贝。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白天不超过70分贝,夜间不超过55分贝。
然而现在,国内不断修建的城市轨道交通正挑战着附近居民对噪音的承受极限。特别是在高架桥式轻轨或地面轻轨站台附近,列车经过时,人们往往要承受超过80分贝的噪音。虽然一些路段采用了声屏障,但依然难以避免高分贝噪音的逃逸和传播。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具有多样性,其主要由轮轨噪声、车辆动力设备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等组成。”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刘林芽说,一些轻轨沿线所安装的声屏障有时就算有效拦截了通过空气传播的噪音,却还是无法避免列车经过时所产生的振动,这给附近一些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杨军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城市噪音控制标准也已经落后,在一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虽然白天产生的噪声没有超过国家的限定标准,但在实际上对轨道附近的人们已经造成了影响。
6月下旬,由于实在难以忍受北京市城铁13号线的噪音骚扰,该线沿线光熙家园的10户业主就将开发商及北京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他们立即对13号线轨道两侧进行有效降噪处理,并赔偿精神损害赔偿金55900元,噪声检测费6500元。
刘林芽介绍,目前,降低轮轨噪声是城市轨道交通降噪的一个关键。不同的轨道结构,有着不同的减振降噪能力。因此,一些新建的地铁在建造之前就应该做好减振降噪的规划。
现在,在地铁中铺设“钢弹簧浮置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减振降噪方法,这种方法已经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城市中使用,效果良好。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一些轨道交通,也采用了这一方法;但由于它的造价太过高昂,每公里达1000万元以上,因此没有在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广泛推广。虽然国内部分轨道交通使用了一些替代的减振降噪技术,但同样要面临高昂的成本问题。
据了解,此次北京地铁4号线就使用了一种“梯形减振轨枕道床技术”。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降低噪音技术。在4号线中,这项技术的使用里程达到7.7公里,可降低噪音15~20分贝,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轨道沿线居民们的担忧。
在今年5月31日,4号线进行了首次全线试车,其减振降噪效果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肯定。北京轨道建设管理公司透露,像4号线这样大规模地减低噪音,还只是一个开始。到2015年,北京将建成总长561公里的轨道,新建地铁将会全部采用减振降噪技术,成为“安静”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