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交通噪声扰民之马路何日还市民“清净耳根”?

来源: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作者:太原新闻网 日期:2010-10-11 19:12:07   [ 打印本文 ]
更多
核心提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城市应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道路建设单位也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环保部门审批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同步实施相关降噪缓解措施,但目前我市道路建设规划时,却很少注意采取隔音降噪措施;低层住宅等噪音敏感建筑物,在距离道路较近的情况下,也应采用隔声屏障的降噪措施,但有关要求却难以得到执行。

马路何日还市民“清净耳根”?
——— 关注机动车噪音扰民系列报道之三

 
据太原新闻网10月9日讯 机动车噪音这一容易被忽略的无形污染,其治理也变得日渐突出。“前面堵成一团,人本来就很烦,可有些车却‘嘀嘀’地响个不停,弄得人更烦!”“在便道上走,常被背后不守规矩的机动车‘嘀’地吓一跳,该治治了!”“长时间住在马路边上,感觉自己反应都有些麻木了!”近来,众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解决机动车噪音污染这一民生问题。

市民:禁鸣降噪应双管齐下

家住解放路的王女士住宅小区距马路不到30米,搬进住宅后因为外面机动车噪音太大,专门安装了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也挡不住窗外的噪音,人在家中,有时都不能正常地开窗通风。”王女士无奈地表示,“汽车噪音愈演愈烈,凸显出执法的不严,松一阵紧一阵。对乱鸣喇叭屡教不改和整车噪声超标的车辆,交通部门应不予办理年审或取消其营运资格。”

府西街上一家专业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多次向交警部门反映过情况,交警部门除加设禁鸣标志外,也加强了机动车噪音监管,但目前机动车噪音还是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白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听不清老师说话,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出好的办法解决城市机动车噪音污染,是该重拳出击的时候了。

据了解,调查资料表明:长期生活在震动和噪音环境中可使人烦躁、恶心、头痛和失眠,其中70分贝的噪音可使5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突发性的60分贝噪音也可使人从睡梦中惊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城市应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道路建设单位也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环保部门审批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同步实施相关降噪缓解措施,但目前我市道路建设规划时,却很少注意采取隔音降噪措施。低层住宅等噪音敏感建筑物,在距离道路较近的情况下,也应采用隔声屏障的降噪措施,但有关要求却难以得到执行。

车主:文明先从少按喇叭做起

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是有车一族,他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机动车鸣笛管理,改善交通环境。“我们在驾车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声长鸣过后,一辆车‘嗖’地从车边插身而过,吓得人出身冷汗。喇叭声已经成为超车的‘通行证’,喇叭声过后,如果不让道,则车后的喇叭声就没完没了。这可以看出,要解决机动车噪音问题,首先得提高驾车人的文明素质。”车主苏先生认为。

市交警六中队的一名交警同志说,遇到紧急情况时,车主应当先选择踩刹车而不是按喇叭。如果只靠鸣笛提醒路人避让,那么遇上行人躲闪不及或是被喇叭声吓得不知所措,就很容易酿成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应当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安全知识。

已有20年驾龄的陈先生坦言,自己也是机动车噪音的“受害者”。他说:“每天开车,觉得按喇叭也没什么大不了。可近来,我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公害。每天忙着跑客户,可每到客户办公室,都能听到窗外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汽车喇叭声,市区里要找到一片宁静的地方办公还真不容易。我开车现在尽量不鸣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各地治理机动车噪音有妙招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机动车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的一大公害。虽然解决起来比较棘手,但很多城市还是绞尽脑汁,下大力气解决这一民生问题。

厦门是我国首个开始禁鸣的城市。1994年,厦门以政府文件的方式对禁鸣区域及处罚标准等做出详细规定。1995年2月,禁鸣令开始在厦门岛内15条主干道推行,待这一措施得到了市民认可后在厦门推广。厦门规定机动车在市区禁鸣,违者可并处2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当时500元罚款确实不轻,但却起到了威慑作用。

1999年,西安规定市区内24小时禁鸣喇叭,违者处以100元罚款,吊扣驾驶证4个月,记3分。西安还采取社会联动的方式严查严管,交警部门与中巴、出租、公交及其他有车单位签订禁鸣喇叭责任书。同时,对乱鸣喇叭比例超过所属车辆总数20%的有车单位,除罚款外,还予以曝光、停办一切手续、收缴车辆牌照,甚至停业整顿等处罚。针对鸣笛取证难的问题,西安在全国率先使用录音录像进行取证,很大程度避免和降低了错误执法的可能性。

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安静城市”的银川,在设有电子警察的路口,设置了相应的倒计时器,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减少因紧急制动产生的噪声。2006年,该市实行“右进右出”交通组织,减少了交叉冲突点。
 


标签:交通噪声扰民 机动车噪音 隔声屏障 隔音降噪 机动车噪音 顶部

上一篇:国内外汽车噪声限值法规建立及发展
下一篇:中国高铁声屏障项目“水很深”
声屏障信息门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作者: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sooooob.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www.sooooob.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www.sooooob.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18695712058 或 cnasc@qq.com 龚先生)。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 2009-2013 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会员条款
商务合作:18650329114 龚先生 | 中国最专业的交通噪声综合治理门户网
福州音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 闽ICP备09000716号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