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道路交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北京市为例,现有道路的总长度已达20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十几倍,汽车保有量也从八十年代前的二十万辆,发展到一百万辆以上。与此同时造成的交通噪声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在影响人居环境的各种噪声中,无论从噪声污染面,还是从噪声强度来看,道路交通噪声都是最主要的噪声源,对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影响最大,其中的居民受害也最深。道路交通噪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特点是,干扰时间长;污染面广;噪声级别较高。
降低声源噪声级。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汽车噪声的标准和法规,并且加大执行这些标准和法规的力度。对噪声超标的现有车辆限制上路,强制改造或淘汰。对新车,要求出厂时要严格达到规定的噪声标准。今后发展如电、太阳能等能源的车辆来代替现有的汽车,能大大降低噪声,并可彻底解决现有汽车对大气污染的问题。我国电动汽车正进入试用阶段,太阳能汽车在国外也已研制成功,这是今后噪声控制发展的途径。此外,将现有的道路路面改造成低噪声路面,可以降低车辆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噪声。
加强交通的综合管理,合理地减少道路的车流量。减少道路的车流量与客观需要的实际运力会发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就是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地铁,国外在这方面已给我们提供了经验。轻轨城市铁路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的新手段,合理规划其线路走向、保持与居民区的必要距离,是避免城铁噪声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最有效的措施。在沿线的噪声影响敏感点,设立合适的开放式或封闭式隔声屏障;在敏感点居民楼安装隔声窗,是噪声控制的辅助措施。
市政道路发展的规划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噪声可能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道路要尽可能与居民住宅楼、居民小区保持合理的距离,实在无法避开时,应扩大与人居建筑之间缓冲区的距离。建立道路绿化缓冲带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这样既能减轻交通噪声对周围的影响,同时还改善了道路的景观。
道路两侧的人居建筑应尽量远离现有道路的噪声源,并科学地选择道路交通噪声对人居建筑影响最小的布局方案。临街建筑一般安排为商店、餐馆或娱乐场所等非居住性建筑,使其成为人居建筑前的防噪屏障。对不得不在道路两侧建造的住宅建筑,建筑设计时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的朝向和位置,并通过设计临街公共走廊、封闭阳台等控制措施尽可能避免交通噪声的影响。
道路两侧的人居建筑处,建立适宜的防噪隔声屏障,这对解决直达噪声比较有效。对解决反射噪声和在沿街高层建筑中,采用封闭或半封闭隔声屏障较有效。应该提出的是,建立防噪隔声屏障不能只片面强调其隔声效果,而应该综合考虑它的设立位置、形式、结构和色彩对城市景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