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耳聋如何预防?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

来源: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作者:张 华 日期:2012-2-26 10:49:33   [ 打印本文 ]
更多
核心提示:噪声性耳聋如何预防?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噪声性耳聋如何预防、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预防噪声性耳聋、2012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


  噪声性耳聋如何预防?

——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系列题材

 
  1、听MP3掌握“60-60”原则

  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此外,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头戴式耳机有通气孔者更好,可以把噪声能量集中的低频信号部分排放到耳外。

  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在地铁、公交车里,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会对人的耳朵产生一定的压力,再戴上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上,大强度的声音不断地撞击耳膜,就会造成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这样会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非常大,最好不要两只耳朵一起听,可左右轮换,且耳塞不要塞得太紧。在室内听音乐,可采用公放音响,减少耳机的使用。

  2、噪音环境下用个防护耳塞

  除了听MP3,经常在噪音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是听力损害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机场、建筑工地工作,这些环境的噪声强度很大(超过90分贝)。经常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下,最好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戴防护式耳塞,可以有效阻隔一部分噪音。如果临时找不到耳塞,可用棉花球、纸球塞进耳朵,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3、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特别是出现耳鸣的现象时,最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这是人体内血液循环差的第一报警信号,说明人体内最细的末梢神经出现问题,应该多休息,保证睡眠以缓解压力。

  此外,也可以和以前能听清的音量作对比,比如以前听手表走动的声音很清晰,而现在听不太清楚了,或者以前看电视时一般开的音量,现在却觉得太小听不清楚。出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做听力检查。由噪音环境引起的听力损伤如果能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都是可以治好的。一般来说,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是永久性的,很难治愈。如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应脱离噪声环境,当出现言语交流困难时应尽早选配助听器。

  助听器不仅能为耳聋的人解决交流不便的痛苦,先进的电脑编程、全数字助听器,都有很好的降噪功能,保护听力免受噪声的进一步损害。

  4、合理饮食、锻炼身体

  维生素B1、B2、B6和C能保护听觉细胞,可适当补充。也可多进食含维生素B族和C丰富的食物,如粗粮、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现代人生活紧张、压力大,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

作者:张华 单位: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应用基础部主任
 
【延伸阅读】
 
2012年全国爱耳日主题“减少噪声保护听力”促进全民关注噪声污染,第十三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的确定,旨在大力宣传噪声对听力健康的损害,提高全社会对爱耳护耳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广大群众养成健康…
 
 
2012年第十三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减少噪声 护听力”,导致耳聋的因素很多,包括耳毒性药物、遗传、噪声、感染和疾病等。近年来,因环境噪声污染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根据WHO统计,在人类所有的致聋病因中,噪声仅次于衰老,排在第二, 约占37%。噪声造成的听力损伤是由于长期受噪声刺激而发生的一种缓慢的、进行性听力损伤,其损伤部位在内耳毛细胞,毛细胞是人体听觉神经的末梢,极易受噪声损害,一旦受损不能再生。

标签:噪声性耳聋如何预防 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 第十三届全国爱耳日 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题材 预防噪声性耳聋 2012全国爱耳日宣传主题 顶部

上一篇:2012年全国爱耳日主题“减少噪声 保护听力” 促进全民关注噪声污染
下一篇:居民盼104国道瑞祥大道段高架桥能安装隔音墙
声屏障信息门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作者: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sooooob.cn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www.sooooob.cn"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www.sooooob.cn"。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18650329114 或 cnasc@qq.com 龚先生)。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 2009-2013 声屏障信息门户网 版权所有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会员条款
商务合作:18650329114 龚先生 | 中国最专业的交通噪声综合治理门户网 | |
福州音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 闽ICP备09000716号 |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