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车来车往,噪声太大,我又无法搬走,只好当阿Q,想象窗外是一条河流淌过。楼层越高,噪声越大,我那次去30层,那声音更大,窗外已不是河流,而是洪水冲过。一打开窗,洪水都涌进屋子来了!” ——胡经代教授
1997年底,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们搬进了新建的教师村,教师村位于华师东侧,环境幽雅。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多后,华南快速干线穿过校园“贴”楼而过。从此,住在楼中的1000多户人家日夜受到车流噪声的侵扰,轻则加装双层玻璃,重则夜夜吃安定,更有不堪忍受者举家“逃”离……
在多方投诉未果之下,最近,十多位老师向法院提起了一宗噪声侵权公诉诉讼,他们希望此举能赢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安宁。
车子“轰隆”过 老教授难入眠
教师村是几栋30层的高楼,东面距离华快只有约三四十米,华快刚好是从华师校园最东侧穿过,路的另一边还有华师的围墙,墙外则是华景新城。在教师村的背面还有几栋旧的宿舍楼,住在里面的法学院老师伍劲松说,华快与几栋旧楼的距离窄处只有19米,有时大卡车经过时,房子、窗户、床都会跟着震颤。
谈起噪声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57岁的华师文学院教授胡经代可是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华快噪声污染,让我白天无法好好工作,晚上无法好好休息!”
胡经代家住教师村的十楼,他家的书房、客厅、卧室都朝向东面,从窗外望下去,正是华快。
胡经代教授双目失明,他的夫人李老师带着记者走进书房。“为了降低噪声,我们将书房的窗户换成了两层的隔音玻璃,但是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他(胡经代)眼睛不行,写作、看书、批阅学生论文都得靠电脑里的盲用软件来听,车流声这么大,他怎能安心工作?”
李老师说,除了车流声,楼下还经常传来尖锐的高音喇叭声。胡经代说,尽管明知对健康不好,但他们每晚都要吃安定,夫人吃一片,他要吃两三片。
起初,这里并没有叫人备受煎熬的车声。1997年底,胡经代一家搬进刚建好的教师村时,环境与现在可谓天壤之别。
据住在教师村的华师的多位老教授讲,原来教师村东面,现在华快经过的地方,是学校生物系的植物园,有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个水塘。“那个时候,夏天我们可以听取蛙声一片。清晨,则是被小鸟叫醒。”
这几栋楼里,住着华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商学院等多所高校的老师。因为东面的环境幽雅,朝向东面06、07号的房子在当时是最靓的,所以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朝向东边的房子都分给广州几大高校大名鼎鼎的教授。
可谁又能想得到,1999年华快通车,最靓的房子转眼成了最吵的房子。
住在教师村的1500多户,都跟胡经代一样受到了噪声的影响。按理说,住在学校里方便得多,但为了逃离噪声污染,一些教授只好舍近求远,跑去外面买房。胡经代家隔壁的邻居就不堪忍受噪声搬了出去。
胡经代教授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没有搬走,是因为眼睛不好,搬走了不方便看病,不方便去学校图书馆。
1999年,华快建成通车,尽管安装了绿色的隔音设备,但这犹如一张薄纸,根本抵挡不了噪声的侵扰。与华师一样,受到华快噪声影响的还有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师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政协常委张桂光说,几年前,华师和暨大两所学校的政协委员曾在政协会议上提交了提案,要求解决这件事情,但没有效果。
据检测,华快高速路上的噪声高达70分贝,而《广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中规定,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区域属于其中的居住、文教类区域,其环境噪声标准值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现在,老师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华快能建起全封闭的隔音墙,还师生们一个安宁的校园。胡经代等十多位住户已经向法院提起了一宗噪声污染公益诉讼,状告广州华南路桥实业有限公司。老师们的诉讼请求很简单: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排除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将噪声降低至昼间≤55分贝,夜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