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观概念的出现,使人们从控制噪声污染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那就是人不仅需要安静,还需要和谐、美妙、舒适的声环境,这就是近年来发展形成的声景观研究。“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的,要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再认识。“soundscape”是“sound”(声音)和“-scape”(景观)的复合词,是相较于“视觉的景观”(landscape)而言的“听觉的景观”(soundscape),其意义为“用双耳捕捉的景观”。
历来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例如声压级、频率、混响时间等。而从声景观的角度看,声音不仅具有物理特性,还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声音不仅仅是可以用声学测定和频谱分析来测出物理量,而带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比如喜、怒、哀、乐等的社会文化因素。同对于某一个声音,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当满意的感觉,也可能是完全讨厌的感觉,也可能没有感觉,人们往往是有选择性地去感知环境中存在的声音。
此外,作为该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声景观不仅包含了实体的声音,还包括了非实在的声音,如记忆中的声音、联想的声音等,这些方面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
“声景观”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不仅给声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将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切入点。
声景观的设计,就是运用声音的要素,对空间的声音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并加强与总体景观的调和。“声景观的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声学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超越了“设计/ 制造声音”的“物的设计”的局限,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的革新。历来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物”的设计理念,引入了声景观的要素后,把风景中本来就存在的听觉要素加以明确地认识,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的平衡和协调,通过五官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景观和空间的诸多表现。
传统的声学设计一般都是以人工声为主。声景观的设计理念首先扩大了设计要素的范围,包含了自然声、城市声、历史声、文化声、社会声、生活声,甚至是通过场景的设置,唤醒记忆声或联想声等内容。所以,声景观又称声生态学。设计手法有正、负、零等三种考虑方法。正设计:在原有的声景观中添加新的声要素;负设计:去除声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要素;零设计:对于声景观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不做任何更改,如某地域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声景观名胜等。
目前,声景观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进行:①视觉和听觉交感作用研究。②声景观在声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③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特征声音和特征景观研究。④声景观图的研究。
欧美国家已经开展“声景观评选”、“声景观名所评定”等活动。有的地方政府或规划部门已经将声景观的要素在城市或区域的整体规划中加以考虑。
在中国,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对声景观的理论和应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的来说,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我国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领域,但仅仅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声景观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实践,但是在我国的声景观设计领域,尚未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声景观理论体系。
声景观,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发展过程,直到近年才得到了环境声学界的重视,发展成为多学科渗透交叉的研究热点。
展望未来,随着声景观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深入社会,人们对声质量的概念将会产生观念上的改变。可以想象,这一改变必将牵动环境声学测量、环境声学评价、环境声学标准、环境声学设计、环境声控制、环境声管理以及环境声学理论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环境声学在评价、监测、控制、管理等方面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本文作者方丹群近年来提出和谐物理环境的摡念,即在人类生存的物理环境中,探索一个力、热、声、光、电磁的最佳状态和最佳量,在这样的力、热、声、光、电磁环境中,人们感到适宜、舒服、愉快、充满生机,这就是和谐物理环境。这个物理量不仅与强度有关,而且与频谱有关。不但与物理学有关,而且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地理学有关,例如,近年来开始活跃的声景观概念,就超越了噪声污染的范围,引进了安静感、愉快感,以及活力、协调等。而且对一个城市环境来说,综合考虑了自然声,如鸟鸣、流水、背景音乐声等等。这就是和谐声环境,是和谐物理环境的一部分。与和谐物理环境相对应,作者引进和谐物理环境因子的概念。它是对和谐物理环境的定量描述。
例如,对声环境,将在声波动方程中加入一项和谐声环境因子HPA
式中为三维拉普拉斯算子,c为声速,PHA为和谐声环境因子。
和谐声环境因子与声级、频谱、音质、音色等诸如因素有关,是经过心理学分析,并经过复杂的数学处理而得到的量。
特别鸣谢:方丹群教授的提供原稿
摘自:《国际环境声学的发展和和对中国环境噪声管理和控制的建议》
作者:方丹群1,2,3 ,张斌2,3,孙家麒2,3,户文成2,3 朱亦丹2,3
(1.美国绿色环境科学院,加州,美国;2.北京市劳动保护科研所,北京,中国;
3.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北京,中国;)